UX学习-16蔡格尼克记忆效应

16蔡格尼克记忆效应

1. 理论表述

人们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完成的更深刻。

2. 理论背景

Bluma Wulfovna Zeigarnik,前苏联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。她的导师首先注意到了餐厅服务员能够很好地记住未付账单,但是却无法记住已付账单的更多细节,针对这种现象,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。在研究中,她发现了人存在一种天生的,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,这种驱动力使得人们对还没有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,而对已经做完的任务印象不深。

蔡格尼克效应被用于证明格式塔现象不仅在感知中普遍存在,在认知中也是如此。勒温的场论给出了一种解释:一项任务被启动之后人会形成一种处于紧张状态的场,这会增强对所有与该任务相关信息的认知;任务完成后紧张的状态就会得到缓解。

注:勒温的场论(Lewin’s Field Theory)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条分支,该理论受现代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颇深,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形成一种场,这个场影响着人的感官信息的处理。

设计案例

对未显示完全的信息设置「悬念」

在文字较多的组件中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一个符号出现:「…」,这个符号用于表示文字信息未显示完全,点开可以看到完整的信息。

案例1:新草、bilibili

image

就是这个小小的符号,时刻提醒着我们当前所显示的信息并不完整,吸引着我们点开它继续看下去,旁边还伴随着「全部」、「展开」等词都是为了强化这一特征。

当然,不止如此,Web 端也会出现文章显示不完全的情况。

案例2:知乎、简书 web 版

image

通过这种方式,激发用户继续往后看,产生把文章完整看结束的驱动力。

提醒用户任务还未完成

如果一个任务存在多个步骤,那么在任务结束之前应该用某种形式(比如进度条)提醒用户任务还没完成,这能够激发用户完成任务的欲望。

案例3:多邻国

image

在选择和测试过程中,顶部都会出现一条进度条清晰地表达着目前任务还没完成,进行到了哪一步。在这样的提示之下,用户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整个任务流程。

有效的任务激励

越来越多的应用(尤其是技能学习类应用)开始对学习进程进行更细致的任务分解,然后利用蔡格尼克效应的影响对用户的学习进程进行激励。

案例4:Drops

image

在任务进行中始终展示任务的完成进度,任务完成之后会有对应的完成提示,并且可以获得勋章/成就之类的小物件儿。也包括很多番茄类应用、习惯养成类应用,都会有类似的设计,比如 Eggzy、Forest、美妙激励等等,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激励用户完成自己的目标的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正是我们追求有始有终的驱动力,在进度条的提醒下才能一步步完成目标任务。

注意事项

注意点1:任务已完成同样需要提醒

另一方面,已完成的任务同样需要给予用户相应的提示,不然用户会感到压力,会困惑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完这件事,这样紧张的情绪将会一直存在,而紧张过后就是不安和不信任。

反面案例1:起点任务结束没有反馈

image

起点的新手任务是我最近遇到的一件特糟心的事儿。我明明已经完成了「添加一部作品到书架」的操作却没有任何完成的提示,甚至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完成。明明做完了,却依然显示着「去完成」,是还有隐藏条件没做到?还是我加的那本书不算?还是必须要两个任务一起做完才算完成?还是我没氪金不让我完成?还是纯粹的 bug?我不知道,用户不知道,或许只有产品团队的人才知道。

所以,如果已完成的任务没有给予用户合理的提示或者反馈,这样的体验是很差的。

注意点2:避免过分强迫

过长的进度条会给人形成压迫,进度极其缓慢的任务,或者长时间完不成一项任务会让用户产生挫败感,对完成整个任务来说尤为不利。

反面案例2:百词斩让人绝望的进度条

image

192/6270,相信这个进度不仅仅是让我,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感到窒息和绝望。我并不是在为我的拖延症找借口。我想表达的是,这种超长的进度条和超缓慢的任务进度,每天 50 个单词也就是进度条每天推进 0.8%,不足 1%,对用户形成的压力是巨大的,过长的任务周期也会让用户快速失去信心。

小结

  • 利用「未完成」的可视化意象对用户形成激励;
  • 已完成的任务同样需要提示;
  • 拆分任务进度,避免形成过分强迫。

UX学习-16蔡格尼克记忆效应
https://www.tohmm.cn/20240525/交互案例16-蔡格尼克记忆效应/
作者
H.mm
发布于
2024年5月25日
许可协议